三尺一介

阶段性自萌。不长情。
剧透党。

去年好友就给我强烈安利了毕飞宇的《小说课》一书,最近终于读完了。

不过我倒是没有那么大的惊喜感。我印象最深的是沃兹沃斯那篇,感觉原文肯定充满了浪漫的气息。

虽然我看很多评论都说,要是上学的时候,语文老师能这样该多好,但是在我看来,它跟语文课还是太像了。可能我在理解小说上确实没有什么天赋,按照作者的话来说,我就是那种读书只看故事的一类人,所以到最后只能说出“这本书真精彩”、“主人公真棒”、“真深刻”等等毫无营养的评论。作者所分析的人物性格,故事发展的妙处,我大概是能模糊地感受到,但是我是绝对不能清晰地分析出来的,说一句特别无知浅薄的话:我觉得我这样也挺好的。看到很多人说,读完《小说课》感觉自己以前的小说白读了,我居然没有这样的想法。我确实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一些作者的见解甚至技巧,不过可能是因为我对自己读小说的要求本来就不精细,只求精彩过瘾,所以要说能不能凭此就改变我的读书方法和目的,我觉得悬。

读书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一件事,探求小说带给了我什么,跟理解法律的含义真的是完全相反的。小说就是要探求作者的原意,通过他的文字,他要给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,我只要顺着他的语词、段落、记叙,就可以凭借大脑虚空的想象填补出一个有声有画的世界。但是法律不一样,法律需要不断地往文字里增加解释,不断地增加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内容新含义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读小说是一个进行主观解释探求原意的过程,解释法条按照通说就是客观解释的立场。所以不如说,小说是一种保留。不过我也不敢这样妄下论断。

我倒是觉得,小说让我想到了《香水》这本书。很神奇啊。格雷诺耶试图把香味固定起来,不就很像作者要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文字中吗。可能我与大师的区别就在于,我闻到香味之后只能分辨出“啊这个香味好清新”“这个香味很幽静”“这个味道有点甜腻”,而大师闻了之后,却能说出来“这款香水是由什么植物什么花朵提取的,它的前调突出了这种这种的味道,给人一种什么什么的感觉,它的后调是主要是突出了什么植物给人们带来的什么什么体验……”。不过这也只是我想象中的比喻,因为我对香水怎么调制怎么闻也不太了解,所以可能并不是那么恰当。你看,我用这种比喻也体现出来了我在这方面确实不开窍,不管是自己读小说还是自己想传递出一种什么感觉都特别不精细。

其实归根结底,还是我读小说的目的决定的。本来就追求的是一时的快感,虽然有时也会因为读过就忘而苦恼,但也不会就此改变太多,除非我读小说的目的发生改变。我几乎没有把一本书或者一个剧一部番刷两遍,所以根本不会出现对哪一篇小说的细节把握得很好的情况,有的时候甚至读完了也没记得主人公叫什么名字,比如前面提到的《香水》,我一直没记得主人公的名字,用到的时候现去查的,这样也让我觉得特别惭愧。我有时候真的还挺羡慕能把一本书翻来覆去读好几遍的人,而我就好像没有特别喜欢的故事或者特别喜欢的书。这种方式影响的不止是读书。

最近我们一位老师让分小组读书,第一组选了费孝通先生的《生育制度》。然后就不得了了,现在我有两个室友都被这本书的观点影响,对婚姻和生育都自以为通过这么一本观点认识到了它的实质,说来这本书出现的时机其实也挺赶巧的。我看到她们三观颠覆,觉得读书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。用我室友的话来说,我们为什么要读书?就是为了开阔视野,让我们了解到更多视角啊。啊真美妙啊。

评论(1)

热度(2)

©三尺一介 | Powered by LOFTER